心痹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疾病概述

    心痹是指以气宇憋闷,痛楚悲伤为首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主要者可肉痛彻背,如锥刺心。

  心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机理是“脉不通”。在《棺木·厥病篇》里就有“真肉痛,伯仲青至节,肉痛甚,旦发夕作古,夕发旦作古”的记实,这里的“真肉痛”,指的便是心痹的危重证候,借使倘若治疗欠妥,或久病失踪治,则予后不良,到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中,又有进一步阐述,对本证的证治有了对照注重的记实,指出主证是“肉痛彻背”,命名“胸痹”,并提出了“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桂枝汤”等治疗丹方。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实较欧州早2000余年。直至清朝中期,在世界医学史上仍处于先行职位地方。

    病因病理

    (一)外邪内侵   祖国医学以为六淫之邪皆可内侵,致发本病,但其中与本病相关较年夜的是寒、湿、火三气。它们都年夜概造成气血运行的窒碍。关于寒,《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入经而稽延,脉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后裔年夜夫也有“年夜寒获咎心君”之说。 对付湿,一样寻常多与寒邪相结, 诱发心痹。至于火,首要指“壮火食气”即热盛导致的气客气阳衰败。

  (二)情志失踪调

  忧思气忿,或精神求助,致肝郁气滞,进而气滞血瘀,血瘀则脉不通而发本病。《古今医鉴》说:“素有顽痰作古血,或因气忿火滞……”都是诱发本病的身分。

  (三)饮食不节

  素嗜肥甘鲜味之品,或喝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踪司,痰浊内生,上犯胸中,阻遏胸阳,气机失踪畅,发为心痹。《儒门事亲》提到“夫高梁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膈,酢心”。

  (四)脏腑失踪调

  祖国医学以为在正常情形下,脏腑之间具有彼此依存,彼此制约的平衡和谐相关,这种相关一旦遭到破损,就会产生疾病,与本病相干性最年夜的是肝、脾、肾三脏的虚损,而肾尤为关键枢纽。心理情形下,肾水上升以滋心阴,心火降落以壮肾阳,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身材性能正常。若心肾阳虚,不能温和中土,脾失踪健运,水浊障碍,浊气归心可发本病;若水浊障碍不行,久而化热,消灼以成痰浊,阻于脉道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心痹。若心肾阴虚,使肝木失踪养,则相火偏亢,光明津液而成痰浊,梗阻心脉,亦发心痹。

  综上所述,心痹是一个本虚标实性疾病,可用不敷与不通概括之。不敷即是本虚,因此肾阴阳失踪衡为主导的平衡和谐相关的;不通即是在肾虚的基本上,由各类病理身分引起的气滞血瘀,进而造成气血运行的窒碍,构成临床上的一些实症默示。以是以治疗上,以不敷和不通,即一虚一实的辩证相关举办妥帖的辩证论治。

    诊断和分辩

    辩证论治

  (一)阴虚阳亢

  主证:头晕头痛,目胀干涩,心悸沉闷,失踪眠多梦,暴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气忿而诱发或加重,甚者呈现肉痛。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

  辩证:多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致阴虚于下而阳亢于上,亦可致心火独亢“上冒巅顶”故头晕,头痛,目胀。阴虚肝木失踪养,相火妄动,故暴躁易怒,阴虚神不守舍,故心悸沉闷,失踪眠多梦。烦劳易耗阴,气忿引起相火,火灼阴枯,加重阴虚,故使病情加重,阴贫血,心脉失踪养,致发肉痛,舌红少津,脉弦细均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滋养心肾,平肝潜阳

  方药:不停煎、天麻勾藤饮化裁

  首乌,生地、夏枯草,菊花,元参,桑寄生,牛夕,丹参,勾藤,珍珠母等。

  (二)气阴两虚

  主证:时发肉痛,忧郁气短,心悸易惊,自汗畏寒,时而五心烦热,少寐多梦,易梦中惊醒,口干少饮,舌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或沉细无力。

  辩证:多身分体衰弱,或久病所累,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气短自汗,时有畏寒;阴虚则五心烦热而盗汗,口干。心失踪所养,神不守舍,少寐多梦,易梦中惊醒。气阴两虚最易导致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则经脉痹阻而发肉痛。舌脉默示乃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宣痹。

  方药;生脉散加味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精,枸杞子,川芎,丹参,当归,赤芍,木喷香,三七粉等。

  (三)气滞血瘀

  主证:多见于善感易怒,脾性多变之人,常情志非常而诱发。情志烦闷则气滞不舒,气滞日久则血流不畅,心脉痹阻,而发肉痛。气滞致心气不畅故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安,胸部忧郁心气不敷之症,气滞血瘀,故时发刺痛,舌质暗紫有瘀斑,瘀点,脉沉弦等。


  治法:行气活血,通脉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

  当归,赤芍,红药,桃仁,川芎,降喷香,瓜蒌,元胡,三七等。

  (四)胸阳不振,痰湿内阻

  主证:胸脘满闷,善慨气,心性少寐,时发胸痛,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无味,每因劳动及饱餐后症状加重,舌胖苔白腻,脉象濡滑。

  辩证:多见于脾胃素虚之人。因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阳不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孕育产生痰浊,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舌胖苔白腻,脉濡滑。痰浊为阴邪,阻遏胸阳,故胸脘满闷,善慨气。心居胸中,心阳痹阻则心脉不畅,故时发胸痛。气宇不畅,血不养心,神无所附,则心悸少寐。劳动及饱餐后加重心脾之承担,故症状经常加重。

  治法:通阳宣痹,豁痰宽胸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瓜蒌,薤白,半夏,桂枝,郁金,丹参,赤芍,川芎,降喷香,菖蒲、三七等。

  (五)阴竭阳脱

  主证;神采年夜衰,浮躁不安,精神含糊,乃至朦胧,四肢不温,津津汗出,身潮如油,气味短促,肉痛不止,舌质红绛,少津唇燥,舌苔厚或剥,脉象细数或沉迟欲绝,或涩而结代。

  辩证:多因久病不愈而又俄然暴发。多系在阴阳之气徐徐耗竭的基本上,加之暴发身分的打击,晃悠根柢,致使真阳虚损于上,失踪去阴阳互根、平衡的相关。虚阳上扰神明,见烦燥不安,或神脱,阴不剑阳,气脱于上则气味短促。阳脱,卫阳不固则汗出如油。阳不温和四末,则四肢不温。阴阳疏散则脉沉涩,乃至狼藉。舌剥少津为土气绝,后天之本将竭。

  治法:回阳固脱,兼敛真阴

  方药:四逆汤合生脉散化裁

  附子,干姜,力参,五味子、炙甘草,丹参,黄精等。

上一篇:小肠虚寒 下一篇:心火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