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胃痛
    胃痛是因为胃气停滞,胃络瘀阻,胃失踪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产生痛楚悲伤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下场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阐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年夜论篇》谓:“木郁之发,……平易近病胃脘留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年夜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平易近病胃脘留心而痛。”声名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踪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了然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裔辨治寒热纷乱胃痛供应了有益的小心。后裔医家因《内经》胃脘留心而痛一语,每每将肉痛与胃痛视同一致,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肉痛,九种肉痛是虫肉痛、注肉痛、风肉痛、悸肉痛、食肉痛、饮肉痛、冷肉痛、热肉痛、去来肉痛。这里所说的肉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周全的阐述:九种肉痛“名虽差别,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肉痛。”《和剂局方》《承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征求了年夜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喷香、木喷香、檀喷香、了喷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代,《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主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年夜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肉痛的同化引起了明代医家的仔细,如明代《证治绳尺·肉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肉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差别,因胃脘把柄在心下,故有留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肉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古人以胃痛为肉痛之非:“古方九种肉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举办了较为明晰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举办了较为体系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授与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孝敬。

    本病证以胃脘部痛楚悲伤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痛楚悲伤为首要临床默示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首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衰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呆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同,气候严寒,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过分,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踪和,胃气停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产生与饮食不节相关最为慎密亲昵。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障碍,致使胃气失踪和,胃中气机停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鲜味,或喝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停滞气机,甚至胃气停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快乐喜好酸楚,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楚悲伤。”

    3.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以是病理上就会呈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忧思气忿,情志不遂,肝失踪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甚至胃气失踪和,胃气停滞,即可发为胃痛。以是《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

    若肝失踪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灵枢,四季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若胆病失踪于疏泄,胆腑通降反常,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踪和,肝胆胃气机停滞,也可产生胃痛。

    4.脾胃衰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性情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以是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体不敷,或劳倦太过,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衰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踪温养,产生胃痛。假如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喷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踪濡养,也可引起胃痛。肾为天赋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和;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若肾阳不敷,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踪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胃失踪濡养之胃痛。

    另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甚至瘀血内停,胃络停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阐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阳不敷,失踪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纯挚,常见寒邪客胃、饮食障碍、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默示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敷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慎密亲昵,也与胆肾有关。根基病机为胃气停滞,胃络瘀阻,胃失踪所养,不通则痛。

    【临床默示】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如意窝部。其痛楚悲伤的性子默示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差别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继承性者,也偶尔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踪宜,饮食失踪节,情志不舒,劳顿等诱因而爆发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喧华等症状。

    【诊断】

    1.上腹胃脘部痛楚悲伤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喧华等胃气失踪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顿,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构造学等搜检,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分辩诊断】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分辩。胃痛以痛楚悲伤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肉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绳尺·肉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迫临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肉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默示为连胸痛楚悲伤,肉痛亦常涉及心下,呈现胃痛的默示,故应高度警戒,灌注贯注胃痛与肉痛,尤其是灌注贯注胃痛与真肉痛之间产生同化。胃痛多产生于青丁壮,痛楚悲伤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痛楚悲伤性子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样寻常不剧,其痛与饮食相关慎密亲昵,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构造学等胃的搜检非常;肉痛多产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痛楚悲伤性子多为刺痛、绞痛,偶尔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样寻常只与喝酒餍饫相关慎密亲昵,常伴有意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搜检非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痛楚悲伤偶尔产生在心窝部临近,胃痛与胁痛偶尔也易同化,应予分辩。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喧华等胃失踪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搜检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尝试室搜检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年夜领域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痛楚悲伤,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意腹痛的提法,是以胃痛需与腹痛相分辩。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鸽湟韵拢芄敲室陨系牟课唬恢孟喽越系汀N竿闯0殡涿疲绕核岬任甘ё俸徒担钙夏嬷ⅲ欢雇闯0橛懈拐停钙暌贡阈宰幢浠雀辜仓⒆础O喔刹课坏腦线搜检、纤维胃镜或肠镜搜检、B超搜检等有助于分辩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爆发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痛楚悲伤,进食辛辣燥热食品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年夜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约,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痛楚悲伤或致痛楚悲伤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痛楚悲伤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默示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年夜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感喟,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继承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来历根底则。旨在疏浚气机,规复胃腑温煦通降之性,公例不痛,从而到达止痛的目的。胃痛属拭魅者,治以祛邪为主,按照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差别,分袂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按照虚寒、阴虚之异,分袂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本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喷香附行气止痛。若寒重,或胃脘俄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喷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喷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纷乱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喷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饮食障碍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痛楚悲伤,胀满不消,痛楚悲伤拒按,得食愈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品,其味腐朽,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年夜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本方为治疗饮食障碍的通用方,均可插手谷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味。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年夜便秘结,可实用小承气汤;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年夜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实用年夜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浩慨叹,年夜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懊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喷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实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喷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喷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喧华,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清闲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若为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敷,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慎用过度喷香燥之晶,宜选用白芍、喷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并呈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泄热,直折其火。

    ·瘀血障碍

    症状:胃脘痛楚悲伤,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天黑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踪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喷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喷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痛楚悲伤,喧华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年夜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年夜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年夜腹皮。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约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瘦削乏力,年夜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断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吃亏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若兼饮食障碍,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喷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喧华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若日久胃阴虚难复,可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约,绵绵接续,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肚痛甚,得食则缓,劳顿或食冷或受凉后痛楚悲伤爆发或加重,泛吐净水,食少,神疲钝力,伯仲不温,年夜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衰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泛吐净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年夜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实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转归预后】

    病之初多属实证,默示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成长,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可呈现寒热互结等庞年夜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血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见转归。胃痛预后一样寻常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年夜,且通俗重复爆发。若影响进食,化源不敷,则正气日衰,形体瘦削。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年夜难止,兼见年夜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求助紧急之候,如不实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防备与调摄】

    对胃脘痛患者,要正视糊口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厚实,平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喝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品,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贯串毗邻精神高兴,休止忧思气忿及情感求助;仔细劳逸联络,休止劳顿,病情较重时,需恰当歇息,如容许减轻胃痛和淘汰胃痛爆发,进而到达防备胃痛的目的。

    【结语】

    胃痛以上腹胃脘部痛楚悲伤为首要临床特性。需与痞满、肉痛、胁痛等相分辩。本病常由外感寒邪,饮食伤胃,情志不遂,脾胃衰弱,以及气滞、瘀血、痰饮等病因所致,可一种病因零丁致病,也可多种病因合营致病。病变部位首要在胃,与肝脾相关慎密亲昵,与胆肾也有关。根基病机为胃气停滞,胃络瘀阻,胃失踪所养,不通则痛。本病之初病机较纯挚,多为寒邪客胃、饮食障碍、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属实证;久则常由实转虚,而见脾胃虚寒、胃阴不敷等,属虚证。也有起病即见脾胃虚寒者,也属虚证。病久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以及多种身分彼此影响,可以形成寒热虚实并见的庞年夜证候。辨证方面以辨寒、热、虚、实,以及在气、在血为要点,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来历根底则。应遵叶天士“远刚用柔”和“忌刚用柔”之说,理气不成损伤胃阴。本病预后一样寻常较好,转归首要有胃脘积块和便血、吐血等。对胃痛患者,要出格夸大饮食和精神方面的调摄,它是治疗及防备不成或缺的法子。

    【文献择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留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肉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肉痛,着实非肉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痛楚悲伤,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痛楚悲伤,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服,痞隔于中,食饮遁疰,事务肠胃,发为痛楚悲伤,属不内外因。”

    《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以是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固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喷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肯定之理。”

    《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迈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当代研究】

    ·胃痛的临床研究

    张氏等综合运用海内通畅的胃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慢性胃痛患者举办了体系的证候分类不雅察看。功效剖明,胃痛的临床证候很是庞年夜,规范证仅占28.8%;各证候中,以气滞证、衰弱证(含虚寒证)、火郁证、湿热证呈现频率较高,且气滞证呈现率最年夜;单证和复合证的散布仍齐集在上述4个证型。剖明胃痛的证候默示以实证为主[中医杂志1994;35(10):617)。

    焦氏常用“三合汤”、“四合汤”加减治疗胃脘痛,下场精采。三合汤:高良姜6-8g,制喷香附6—log,百合30g,乌药9-12g,丹参30g,檀喷香6g(后下),砂仁3G。主治耐久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把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年夜便或干或溏,寒热虚实混合并见者。四合汤:即在上述三合汤中,再加失踪笑散(蒲黄6-log,五灵脂9-12g)。其主治在三合汤的基本上,又兼有胃脘刺痛,把柄坚贞,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停滞者[中医杂志1989;(6):16)。

    苏氏经历,细辛止胃痛下场好,用细辛3-5g插手黄芪建中汤或喷香砂六正人汤中,治疗中焦虚寒证可较着增强其疗效[中医杂志1993;(6):326]。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连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剖明,中医治疗本病不只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溃疡愈合率可达50%-80%不等,总有效用在90%以上),而且在改进胃脘及满身症状、无副浸染、复发率低等方面仍具有相称的优胜性[中医杂志1992;(4):48)。

    陈氏运用益气温中散寒法,选用黄芪、白芍、肉桂、炙甘草、山药、乌药、高良姜、元胡、砂仁、丹参等随证加减,3个月为1疗程,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病48例。治疗后症状改进方面,显效24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用为91.6%。治疗后胃镜复查溃疡愈合情形,显效23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用为89,5%[中医杂志1995;36(6):344)。

    周氏等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按气滞期、血瘀期、中虚期三期举办论治,气滞期选用加味喷香苏饮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血瘀期选用加味金铃子散,中虚期脾胃虚寒者用加味黄芪建中汤,脾胃虚热者用加味益胃汤治疗,疗效对劲[中医杂志1994~35(6):331]。

    有些学者针对消化性溃疡希罕的病理形态举办了深人的研究,田氏在耐久临床中领会到,溃疡病应属“疮疡”之类,从纤维胃镜下所见溃疡及其外貌附有黄白厚苔或脓性分泌物来看,实与疮疡溃破符合合,外貌黄白厚苔声名有湿热毒邪,溃疡局部侵蚀、排泄、周边暗红、充血,声名有瘀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位在胃脾,与肝相关慎密亲昵,胃溃疡似与胃和肝的相关慎密亲昵,以实证、热证居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脾相关慎密亲昵,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以虚证、寒证居多,轻易兼见虚实、寒热纷乱之象。溃疡病勾当期称之为“内疡”,必与“邪毒”相干,胃溃疡勾当期似与邪毒蕴积,胃气壅滞或肝胃气滞为首要病理,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勾当期似以脾虚、血瘀、邪毒蕴结为首要病理,此与溃疡的愈合期和瘢痕期存在较着差异。临床上筛选出的乌贼骨、生蒲黄、三七粉、白及粉、血竭、年夜黄以及锡类散、珍珠粉等中成药,临床尝试研究剖明其浸染机制并不是经由过程低落胃酸和调治血清胃泌向来取得疗效的,年夜概是因为该类药增强了粘膜樊篱,加速构造代谢,从而促进构造修复,促使溃疡愈合。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关于其中解毒药的使用,田氏以为若见舌苔黄腻或胃镜见胃中粘液较多且浓厚或溃疡外貌敷以黄白苔较著者,应选用黄连、黄芩、年夜黄一类具有燥湿浸染的清热解毒药为主,别的则以连翘、蒲公英、虎杖一类清热解毒药,益气药黄芪、甘草生用为好,因其能补虚,尚有托疮解毒生肌之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6):1)。

    田氏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授与益气活血解毒法,重用黄芪益气托毒生肌以治其本,并与赤芍配伍,另加年夜黄粉、乌贼骨粉、白及粉、血竭、锡类散、珍珠粉等敛疮药物;常用失踪笑散合田三七祛瘀止痛急治其标;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治其因;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久治不愈的吐酸[北京中医1993;(2):24)。

    ·幽门螺旋杆菌(1lp)与胃痛辨证论治的相干性研究

    对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痛辨证论治的相干性研究,连年开展较多。在诊断方面,如刘氏等检测了1025例以胃痛为主症的患者,发明HP检出率与舌象的相关是黄腻苔>黄厚苔>薄黄苔>白腻苔>白厚苔>苔少者;舌红>舌紫暗>舌淡红>舌淡[中国中西医联络脾胃杂志1994;2(2):4)。

    在与证型的相关方面,黄氏对112例脾虚证及实证胃痛患者胃窦部粘膜病理搜检,发明脾虚证中的脾虚气滞证lip传染率最低(43.18%),传染程度最轻,与性情虚证(70%)及实证(71.43%)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25)。经病理搜检证明,脾虚证胃痛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59,52%),实证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多(66.29%)[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3):32)。

    张氏等将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三个证型: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工型),共30例,llp检出率为56.7%;脾胃湿热兼血瘀乙Ⅱ型),共5l例,HP检出率为78,4%;脾虚湿热,寒凝血瘀(Ⅲ型),共99例,HP检出率为63.6%。工型与Ⅱ型差异显着(P<0.01)[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2;9(2):521)。

    危氏等研究剖明,邪盛者llp的阳性率高(占83.19%),正虚者偏低(占45.76%),枚举序次是脾胃湿热>肝胃反面>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0;10(5):314)。

    在治疗方面,王氏等对200种差别性味、差别浸染的单味中药做HP抑菌试验,发明38种中药对HP有按捺浸染,其中以黄芩、黄连、年夜黄、黄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楂等抑菌浸染最较着[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4;9(14):534)。

    张氏等对53味常用中药作了对llp的抑菌试验,功效表现,三七、厚朴、党参对HP敏感,乌梅、元胡中度敏感,黄连、年夜黄、桂枝高度敏感[中医杂志1992;(2):110)。

    戴氏授与白头翁、黄柏、青黛、玄胡索、田三七、党参、白及、喷香附、甘草组成的天鬼魂散剂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0例,比较组20例用丽珠得乐冲剂治疗,4周为1疗程,1疗程后复查,治疗组HP传染的断根率为70%,总有效用为85%,与比较组无显着差异。但在胃镜搜检及症状改进方面,治疗组均优于比较组,有显着差异[中国中西医联络杂志1993;9(13):551]。
       ...,.,m

上一篇:腹痛 下一篇: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