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内伤发烧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第五节 内伤发烧
    内伤发烧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成果失踪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根基病机,以发烧为首要临床默示的病证。一样寻常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默示为低热,但偶尔可所以高热。

    内伤发烧是与外感发烧相对应的一类发烧,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对照多见。中医对内伤发烧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了解及治疗方药,且对年夜年夜都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烧的记实,其中对阴虚发烧的阐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伯仲烦热,可谓是后裔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承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丹方,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裔治疗阴虚发烧供应了小心。《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本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供应了一个紧张的丹方。李东垣对气虚发烧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紧张的孝敬,以其所制订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首要丹方,使甘温除热的治法详细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烧与外感发烧的分辩作了注重的阐述。朱丹溪对阴虚发烧有较多的阐述,夸大保养阴精的紧张性。《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烧的病因作了对照注重的阐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烧的;阐述,足以补古人之所未及,其以右归饮、理中汤、年夜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烧的首要丹方,值得参考。《症因脉治·内伤发烧》开始明晰提出“内伤发烧”这一病证名称,新制订的气虚柴胡汤及贫血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烧及贫血发烧参考。《证治汇补,发烧》将外感发烧以外的发烧分为郁火发烧、阳郁发烧、骨蒸发烧、内伤发烧(首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烧、阴虚发烧、贫血发烧、痰证发烧、伤食发烧、瘀血发烧、疮毒发烧共11种,对发烧的范例举办了注重的归纳。《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烧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紧张孝敬。

    往往不因感应熏染外邪所导致的发烧,均属内伤发烧的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成果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构造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烧,和某些缘故起因不明的发烧,在有内伤发烧的临床默示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情志烦闷,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烧;或因气忿太过,肝火内盛,甚至发烧。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等于火”。是以种发烧与情志密发相干,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停滞因为情志、劳倦、外伤等缘故起因导致瘀血停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烧,此为瘀血发烧的首要病机。另外,瘀血发烧也与贫血失踪养有关,如《医门法令·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烧。”

    3.内湿停聚因为饮食失踪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踪职,甚至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烧。

    4.中气不敷因为劳倦太过。饮食失踪调,或久病失踪于调剂,甚至中气不敷,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烧,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烧。

    5.贫血失踪养因为久病心肝贫血,或脾虚不能生血,或耐久慢性失踪血,甚至贫血失踪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敷,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烧。如《证治汇补·发烧》说:“贫血发烧,统统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贫血不能配阳,阳亢发烧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虚因为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烧。

    7.阳气虚衰因为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甚至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烧。如《证治汇补,发烧》说:“阳虚发烧,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烧。”

    上述七种内伤发烧,梗概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停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根基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烧。由中气不敷、贫血失踪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醋鞴培发烧均由阴阳失踪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敷,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烧;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烧。.

    本病病机对照庞年夜,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烧。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每每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袂兼见气虚、贫血、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形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烧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烧;气虚发烧日久,病损及阳,阳气隆替,则成长为阳虚发烧。

    【临床默示】

    内伤发烧一样寻常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重复发烧的病史。临床多默示为低热,但偶尔也可所以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烧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样寻常发烧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散踪。发烧继承,或时作时止,或作有按时。发烧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因内伤发烧首要因为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吃亏失踪调所导致,故在发烧的同时,分袂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贫血、阴虚、阳虚的症状。

    【诊断】

    1.内伤发烧起病迟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烧,默示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样寻常有气、血、水湿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重复发烧的病史。

    3.须要时可作有关的尝试室搜检,以进一步帮忙诊断。

    【分辩诊断】

    内伤发烧首要应与外感发烧相分辩。内伤发烧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烧默示的特点是:因感应熏染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烧初期年夜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烧的热度年夜多较高,发烧的范例随病种的差别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痛楚悲伤、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烧由感应熏染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其实确诊为内伤发烧的条件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切实其实定具有紧张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烧属实;由气虚、贫血、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烧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拭魅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默示,而成为虚实混合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沉?程持久,热势亢盛,继承发烧或重复爆发,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默示;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并应按照证侯、病机的差别而分袂授与有针对性的治法。属拭魅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恰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烧可恰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别的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混合者,则宜两全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拭魅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成——见发烧,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烧,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绸缪或加重。

    分证论治

    ·气郁发烧

    症状:发烧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感颠簸而起伏,精神烦闷,胁肋胀满,浮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淘汰,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清闲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喷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烧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烧,或自觉身材某些部位发烧,口燥咽下,但不久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坚贞把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惨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能,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丹方。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协调诸药。发烧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湿郁发烧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满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年夜便淡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本方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能。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益脾渗湿,劝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共奏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效。

    呕恶加竹茹、藿喷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停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气虚发烧

    症状:发烧,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顿后爆发或加剧,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本方既能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丹方。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协调营卫;脾虚挟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贫血发烧

    症状:发烧,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目炫,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本方补益心脾,益气生血,为常用的补血丹方,方中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喷香健脾理气,使全方补而不滞。

    贫血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烧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踪血所致的贫血,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皮等止血。

    ·阴虚发烧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烧,不欲近衣,伯仲心热,浮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乃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本方具有养阴清热,退热除蒸的功能。方中以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协调诸药。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失踪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阳虚发烧

    症状:发烧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本方为温补肾阴的常用丹方,虽为温阳丹方,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限。”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觉得佐。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转归预后】

    在内伤发烧的病程中,因为病机的成长厘革,或治疗用药等影响,内伤发烧的一些证候可以转化或兼夹呈现。对兼夹两种证候者,应分清主次,恰当两全。

    内伤发烧的预后,与起病的缘故起因、患者的身材状态有慎密亲昵相关。据临床不雅察看,年夜部分内伤发烧,经由恰当的治疗及照顾护士,均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绸缪,病程较长,需经一按时刻的治疗方能得到较着疗效。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庞年夜,以及体质十分亏虚的患者,则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防备与调摄】

    适当的调摄照顾护士对促进内伤发烧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内伤发烧患者应仔细歇息,发烧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耐久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容许的情形下,可作恰当户外勾当。要贯串毗邻乐不美观情感,饮食宜进平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因为内伤发烧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仔细保暖、避风,灌注贯注感应熏染外邪。

    【结语】

    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踪调、劳倦太过、久病伤正等引起的发烧称为内伤发烧,临床多默示为低热。气滞、血瘀、湿停,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踪衡发烧,是内伤发烧的两类病机。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在治疗上,实热宜泻,虚热宜补,并应按照证候的差别而授与解郁泻热、活血化瘀、利湿清热、甘温除热、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引火归元等治法,对兼夹呈现者,当分清主次,恰当两全。

    【文献择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踪精,四肢酸疼,伯仲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敷,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医学入门·发烧》:“内勺鞴磐役发烧,脉虚而弱,疲倦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景岳全书·寒热》:“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医学心悟·火字解》:“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成留。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成害”;“养子火有四法:一日达:……所谓木郁则达之,如清闲散之类是也;-’El滋:……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也;三日温:……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年夜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四曰引:……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身外凉,内心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以为虚热,愈补愈瘀;以为实火,愈凉愈凝”。“晚发一阵热,每晚内热,兼皮肤热暂且。”

    《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后半日发热,前半夜愈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暂且。此内烧兼身热而言。”

    【当代研究】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本理论研究所统计了近30年各级中医杂志报道的162例用甘温除热法获效的发烧病例,其中男78例,女84例,从春秋甲病程、发烧程度及症状等方面剖析发明,用甘温除热法获效的患者以50岁以下者居多,约占87%,其中尤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及20-《0岁的中青年为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较少,仅占10%摆布。其中的151例有明晰的体温记实,用甘温除热法获效者以37~(2-38~(2的低热患者为多,约占40.4%,38"t2—39~C的中等热度患者占29.1%,39℃-40.5~C的高热患者约占25.8%,40.5~C以上的超高热患者极少见,仅占2.7%。另有个别患者体温在正常领域内,仅自觉发烧,用甘温除热法亦可获效。所网络的病例中,有158例明晰载有病程,短则几天,长则可达9年。其中,病程不及1个月者占34.8%,3个月以内者占56.3%,1年以内者占77.2%,病程赶过1年者仅占22.8%。另外,作者还对162例气虚或气虚血亏发烧患者所默示的症状举办了剖析统计,其中呈现次数较多的症状为:神疲钝力,纳差,腹泻或便溏,自汗,气短懒言,头晕,面青唇白,舌体胖年夜,舌质淡,苔白,脉细数。归纳起来,甘温除热法的应用指征主若是:①病程较长,但一样寻常在数月之内。春秋以10岁以下儿童或20-50岁的中青年患者为多。②热象:继承低热,或壮热不退,饮食失踪节或劳倦太过期加重。③兼有性情亏虚或气血两虚的症状。④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等,或使用各类抗生素无效[中医杂志1993;(3):184]

    陈氏以为甘温可以除虚热,方用补中益气汤[中医杂志1990;(8):4L赵氏以为,气虚发烧绝无年夜热可言,其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为根基方,但应按照病情轻重,病及脏腑的多寡及兼夹证等辨证化裁。黄氏以为甘温除年夜热治疗真寒假热证,不论体温表上是否表现发烧,必需捉住气虚或阳虚这一疾病本质。江氏则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温病中变证和坏证,证属内伤发烧者,常授与甘温除其热,佐以介类潜其阳,常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佐以参附等治疗,多次见效[中医杂志1990;(8):4]

    ·阴虚内热证的尝试研究

    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经由过程知母对钠泵浸染的年夜鼠体内尝试来切磋阴虚内热证与钠泵的相关。功效提醒,钠泵耗损能量占整个细胞总能量的40%-60%,在机体热天生中占紧张职位地方。知母菝葜皂甙元对年夜鼠N+—K+—ATP酶有较着按捺效应。肝脏是体内最年夜的本色性脏器,肝脏细胞内N+—K+—ATP酶的厘革会影响团体的热与寒,似可声名阴虚内热证其N+—K+—ATP酶活性是增高的。肾与粘膜细胞中此酶的厘革,可评释阴虚内热时年夜便干结、小便短赤的机理[中西医联络杂志1983;(4):235)信

    ·成果性低热的临床研究

    成果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体温一样寻常不赶过38℃,1天的温差在0.5~C摆布,并有植物神经成果杂沓症状。临床默示与中医的内伤发烧证有良多近似之处,授与中药治疗常可获良效。年夜连中医研究所用丹栀清闲散化裁治疗成果性低热45例(解除慢性传染性疾病及风湿、甲亢引起的发烧),均获良效[中西医联络杂志1982;(2):87]。

    ·贫血发烧的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学院对120例再障并有发烧的病人举办剖析,发烧计有204例次,其中,属内伤发烧之贫血发烧者为34例次,默示为午后发烧、头晕、心悸、身倦、乏力、恶心、纳呆、面色不华、爪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佐清虚热,方用归脾汤加青蒿、升麻、石斛、女贞子、阿胶等,有效用达76.42%。再障属中医虚劳、血证、内伤发烧等范畴,其内伤发烧为阴阳偏盛偏衰,由贫血、阴虚、气虚、阳虚、血瘀等引起,其中尤以贫血发烧为多见,授与补益气血佐清虚热之法,一样寻常能收到较好下场[中国医药学报1988;(5):20]。

上一篇:第三节 汗证 下一篇:第四节 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