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证的中医照顾护士要领展

时间:2010-04-11 |来源:三九中医药网 收集整理


  呕吐

  呕吐是因为胃失踪和降,胃气上逆甚至引起食品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隔的,故一样寻常称为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良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壅塞、胰腺炎、胆囊炎等。

  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贯串毗邻气机畅达,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踪和。气逆而上,则产生呕吐。《圣济总录·呕吐》中记实:“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缘故起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加害胃腑,使胃失踪和降,水谷随气上逆,产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寒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踪调:气忿伤肝,肝失踪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踪健运,食停难消,胃失踪和降,均可产生呕吐。

  (4)脾胃衰弱:劳顿太过,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遭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甚至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产生呕吐。亦可因胃阴不敷,失踪其润降,而致呕吐。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成果减退,发病迟缓,病程较长。《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举办辨证论治。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

  ①外邪犯胃:

  证候:俄然呕吐,伴发烧恶寒,头身痛楚悲伤,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寒解表,芬芳化浊。

  方药:藿喷香正气散。

  ②饮食障碍: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症状减轻,年夜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③痰饮内阻:

  证候:呕吐多为净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④肝气犯胃: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饮食稍有失踪慎,即脘腹不舒,恶心呕吐,时作时休,纳差,疲倦乏力,面色白,口干不欲饮,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年夜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

  ②胃阴不敷:

  证候:呕吐重复爆发,时有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多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